• 医院新闻
  • 医院动态
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
发布处室:宁波市眼科医院    发布日期:2014-09-16    作者:宁波市眼科医院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  

           今年6月6日是第十九个全国“爱眼日”,活动主题为“关注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性致盲眼病”。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广大群众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认识和重视,有效控制血糖,及早、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可以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导致的视力损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宁波市眼科医院眼底病外科、眼外伤专家周和定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今天刚刚出院的象山人郭女士今年才45岁,10多年前就发现自己和外婆一样患有糖尿病,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去年因左眼视力急剧下降,才去当地医院检查出双眼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左眼因视网膜脱离由县医院转诊来市眼科医院做了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手术,目前保留着0.12的视力;上个月底,郭女士再因糖尿病导致右眼玻璃体出血入院手术治疗,入院前视力仅仅眼前手动,出院时能恢复到0.25的视力实属万幸。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病程5~10年的糖尿病患者50%以上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目前,“糖网”已成为世界四大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糖网”早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闪光感、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和视野缺损等症状,严重者视力可减退甚至失明,失明率是正常人的25倍,我国每年约有100万“糖网”患者致盲。

     

      糖尿病性白内障

      市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角膜病专家周宏健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糖尿病还可以导致糖尿病性白内障。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于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常于双眼发病,进展迅速,晶状体可能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全浑浊。开始时,在前后囊下的皮质区出现无数分散的、呈黑或蓝色雪花样或点状浑浊,并伴有屈光不正。当血糖升高时,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房水渗入晶状体内,使之更加变凸而成为近视;当血糖降低时,晶状体内水分渗出,晶状体变为扁平而形成远视。给白内障复明手术及手术预后带来困难。

      在医院七楼病房,来自北仑的蒯大爷告诉记者:他今年77岁,发现糖尿病18年,一直在药物控制血糖和生活方式干预。今年初发现双眼糖尿病性白内障,还有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什么的,本打算去上海手术,听朋友说市眼科医院就有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就来了。这不,昨天右眼刚刚才做过什么“无刀手术”,今天视力就从0.12恢复到0.3了...... 

     

      糖尿病性青光眼

      “左眼视力0.1”,听到护士报告复查结果,靳先生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靳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年39岁,从东北来宁波工作刚刚一年。一个多月前,因左眼胀痛及视力下降在北仑人民医院发现眼压高,采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两天后被转诊来到市眼科医院。结果发现:糖尿病、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左眼已经是继发性青光眼,还有玻璃体出血。“这不,手术淤血还没有好清呢”。“以前我饭量特大,一顿都要吃六七碗饭。现在我都不敢多吃了,晚饭只吃一碗,睡前饿了也只吃碗燕麦片”。“多亏市眼科医院给我发现糖尿病,你说我家里人也没那个有糖尿病呀,你看我都减肥了还有175斤......”,“大块头”的靳先生和记者唠个没完。

      宁波市眼科医院青光眼专家徐晓萍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青光眼。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青光眼发生率为12.6%,比非糖尿病人群高3倍,在各类型青光眼中均可增加发病率。其主要原因是:在高血糖状态下晶体发生肿胀,导致前房角关闭,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糖尿病还可引起前房角小梁网硬化,房水外流不畅,眼压升高而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障碍还可导致眼部血流灌注减少,引起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而发生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最重要的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终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怎样预防糖尿病性致盲眼病

      实际上,糖尿病性致盲眼病,除了以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青光眼外,还包括糖尿病性眼肌麻痹、视神经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多种眼部并发症。一旦发生糖尿病性眼病,患者必然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是目前最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据市眼科医院防盲办李主任介绍,市眼科医院“敬老光明行”送医下乡4年来,共计有55589人参加眼病筛查,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病患者3318人,所占比例由5%至6%,呈逐年上升趋势,形势严峻。

      宁波市眼科医院眼底病内科专家廖燕红主任医师提醒:预防糖尿病性致盲眼病的关键是定期检查眼底和控制血糖。糖尿病只要一确诊,就应进行眼科检查,包括:测视力、测眼压、查眼底,并保证每年一次检查,这是尽早发现糖尿病性致盲眼病的最好方法。需要强调的是,这次检查结果尚好,并不保证下次检查不发生问题,应根据眼科医生的建议坚持定期随诊。患糖尿病5年以上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眼前有黑色“漂浮物”、“蝌蚪”、“蜘蛛网”,需要马上就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青光眼造成的视力损害更是不可逆转,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只有在糖尿病性眼病早期,视网膜和视神经损害不严重的前提下,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I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是发生糖尿病性眼病的最主要的高危人群,应当从小开始培养预防糖尿病爱护眼睛意识。

      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有人进行过长达20余年的观察,发现80%以上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人在20年后会发生视网膜病变,而控制良好的病人只有10%左右出现视网膜病变,差别很大。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眼底激光治疗时不能拖延,可使眼部病变得到控制。如果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眼底病变,如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就只能通过手术治疗,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怎样预防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性致盲眼病的根本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则是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市眼科医院内科王玉萍医生说,糖尿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最新的调查显示,我国可能有1.12亿糖尿病患者。至少,成年人中血糖轻度升高的(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15.5%,估算人数在1.48亿以上,构成糖尿病人群庞大的“后备军”。

      传统国际理论认为,糖尿病前期人群仅有1/3会转为糖尿病,但这并非符合中国国情。北京协和医院著名糖尿病专家潘孝仁教授发起的大庆糖尿病研究,经过二十年的观察随访发现,如不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最终有93%发生糖尿病。而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后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只有80%变成糖尿病;干预组人群比对照组人群平均晚发生糖尿病3.6年,前六年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最好,晚了就失去了机会。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主席Alberti教授更是称之为国际领域首屈一指的“里程碑式研究”。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总原则是:少吃以降低热量摄入,限盐、限酒,多吃蔬菜、主食多样、不过量。减少膳食脂肪、增加优质蛋白,多运动增加热量消耗,经常监测血糖,保持每天的热量平衡。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能坚持。

      离开时,王医生提醒记者:6日下午3时,眼底内科专家廖燕红主任医师,在医院12楼报告厅有“怎样预防糖尿病致盲眼病”知识讲座,并免费为现场患者检查眼底,希望广告周围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症状的人群:迈开腿,来参与,始干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